直径:80mm 黄紫铜上色
发行数量:800枚(黄、紫铜各400枚)
正图:嫦娥二号外型图及苏东坡词
背图:长征三号丙火箭和塔架图及主题文字
铸造:上海造币厂
2010年10月01日昨天18时59分57秒,在最佳“发射窗口”,搭载“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一个小时后准确入轨,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卫星“眼力”提高10倍
“嫦娥二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2颗月球探测卫星,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本次发射是“长征三号丙”首次担负月球探测卫星发射任务,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1次航天飞行。
在零星细雨中起飞约25分钟后,火箭把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这一技术的突破,为“嫦娥二号”铺就了一条“快速路”,奔月时间比“嫦娥一号”减少7天。
奔月飞行约需112小时,之后经过3次近月制动,卫星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在这个比“嫦娥一号”工作轨道低了100公里的高度上,搭载在卫星上的7种有效载荷,将帮助“嫦娥二号”实现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4大科学目标。其中,新研制的CCD相机能够将图像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这颗卫星飞得更快,离月球更近,‘看’得更精细了。”在轨工作期间,卫星还将降至15公里高度,对“嫦娥三号”备选着陆区进行拍摄。图像的成功传回,将成为“嫦娥二号”飞行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标志。
为“软着陆”奠定基础
“嫦娥二号”任务总经费投入约为9亿元人民币,卫星在轨工作设计寿命是半年。对于卫星的“归宿”,吴伟仁表示,落月、飞到更远的星空或是飞回地球轨道,需要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才能决定。
“如果说“嫦娥一号”开启了深空探测,“嫦娥二号”就是为‘软着陆’和更远的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吴伟仁说。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3个阶段实施。继“嫦娥一号”完成以“绕”为目标的一期任务后,“嫦娥二号”、“三号”、“四号”将共同组成以“落”为目标的二期工程。吴伟仁说,目前,“嫦娥三号”和“四号”正在进行初样研制,着眼于“回”的三期工程已完成方案论证,“至于载人登月,我国尚无具体时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