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一路500弄(丽都大厦)1号楼3008室 | |
邮箱:jgdtz@vip.sohu.com | |
电话:13524907732 021-33661779 | |
传真:021-63310807 | |
工作QQ:642025623 | |
联系人:周学涛 | |
![]() |
业界动态 | ![]() |
无锡东林书院银章浅析 |
谈起东林书院银章想到2003年9月由上币厂精工制造,在原铜章模加AG999后制造,发行量10枚,背平2枚(殷、顾各一),该章上币董慧珍.向黎明.俞霞薇设计雕刻,直径:100mm 紫铜上色(黄铜)发行数量:100枚(其中黄铜12枚)、正图:著名雕塑家钱绍武作品明代东林学派人物群雕像、背图:A章,顾宪成.B章,高攀龙肖像图。发行后很快就销售一空,银章 当时关注的人不多,上海造币厂经销部唐经理特地来电要一套,其余在锡,为什么要做东林书院纪念章呢?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2002年全面修复,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东林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之地。后废。"东林书院"名称来历与杨时游庐山时所写"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有关。南宋时,邑人建杨时祠 堂于此。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僧人秋潭于其上建东林庵。直至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重修,百余年间,其地成为僧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史孟鳞、钱一本等人,为继承杨时讲学遗志,共同倡导仪捐款重建兴复。并于左偏同时建道南祠,以祀杨时。因他学成南归故里将乐(今福建将乐)时,其师程亲自目送之日;"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祠,以示纪念。 传闻当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盟东林书院,聚众讲学。东林书院会约仪式: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临期酌定。先半月遣帖启知。每月一小会,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举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为始,会各三日。愿赴者至,不必遍启。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此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因此倾动朝野,海内一些抱道忤时的士大夫等都仰慕应和,闻风响附,皆以东林为归,学舍至不能容,一时盛况空前,成为江南人文荟萃的一大区会,又是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如今,这里不仅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且还是当地文史馆成员的学术交流之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著名人士因东林书院岁入失修 ,集议恢复旧观,发起重修。唐文治撰写了碑文,“发明性理之根源”,并略述书院建置始末,“惟愿我乡邦人士 ,景仰前徽,保气节于将坠。”碑后列有发起人姓名。唐文治,祖籍太仓,国学大师,长期在锡地办学,声名卓著。碑今存无锡东林书院。院内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内有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近10多年来,无锡市对东林学院又进行了不断的修复,成了家土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地。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区东侧东林广场旁(解放东路867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人称泾阳先生,无锡县(现无锡市锡山区)张泾人。家境清贫,自幼才华出众,万历四年(1576)举乡试第一,八年(1580)成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员外郎、文选司郎中等职。后忤旨被削职为民,回家乡无锡讲学,晚年首倡讲学东林书院,成为东林党领袖,列为"东林八君子"之首,后卒于家(1612)。著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等。 顾宪成在无锡的遗迹,现尚保存端居堂、同人堂和小辨斋等。 端居堂是顾宪成的故居,现为顾宪成纪念馆,在无锡张泾镇元吉弄内,是顾宪成、顾允成兄弟诞生地。端居堂面阔五间,梁架间饰有飞仙雕刻。前有两厢,两厢前门前有一对青石狮子。堂后原为花园,四面环绕回廊,园内亭台水榭、假山花木,十分幽致。清嘉庆年间,顾氏后裔顾皋中状元,于是在花园后又增建状元厅。 同人堂在无锡市锡山区张泾镇西。是顾宪成讲学之所。当年同人学生有史孟麟、丁元荐、夏台卿、安希范、缪昌期、钱士升、马世奇、吴钟峦、张大可等。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堂面阔三间,前后带轩,置落地长窗,东为藏书楼,西为宿舍,堂北为花园,周围有回廊半栏。高攀龙对同人堂评价为“昼而堂左右溪南北书声琅琅如也,夕而堂左右溪南北膏火辉辉如也”。 小辨斋在城内东林书院北,为顾宪成之弟顾允成读书处。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共四进建筑,第一进门厅,砖雕门头上镌“泾皋世泽”四个楷书大字,并浮雕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等图案。第二进怀泾堂,面阔三间,前后有轩。第三、四进也为三开间,各厅堂之间有廊相联。西侧有桂香书屋、涤心书屋等十余间书房。 顾宪成墓在无锡市锡山区查桥关泾村西南。墓前有一对方形望柱,其后为一座四柱三间的青石碑坊。甬道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石羊、石虎、石马、石文吏、石武士。现仅存石虎一对,造型古朴。1985年增建墓园和墓墩,并重立墓碑,正面镌刻“明端文顾公宪成之墓”,碑额线雕云鹤纹,墓园周围遍植柏树。 无锡惠山听松坊还有顾端文公祠,此祠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并以顾允成配享,祠内原悬有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少读书,辄有志程朱之学。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四川佥事张世则进所著《大学初义》,诋程、朱章句,请颁天下。攀龙抗疏力驳其谬,其书遂不行。侍郎赵用贤、都御史李世达被讦去位,朝论多咎大学士王锡爵。攀龙上疏曰:近见朝宁之上,善类摈斥一空。大臣则孙鑨、李世达、赵用贤去矣,小臣则赵南星、陈泰来、顾允成、薛敷教、张纳陛、于孔兼、贾岩斥矣。迩者李祯、曾乾亨复不安其位而乞去矣,选郎孟化鲤又以推用言官张栋,空署而逐矣。水居苑位于无锡金城西路以南、蠡湖大桥东侧,占地15公顷,是蠡园面积的1.5倍。苑中主体建筑取名“五可楼”,其意既为“第五次重建可楼”,又寓含高攀龙所谓“可以望山、可以观水、可以清风送爽、可以阳光普照,可以明月作伴”的“五可”之意。园子细腻雅致,园中临湖筑有百米长廊,可遮风蔽日。同时建有工艺精湛的文化墙、高攀龙坐像。遍布全园的56块书法碑刻、9幅楹联、6块匾额浸润了高子“学问必须躬行实践”、“关注民生”的学风、“修身养心、德行为先”的品性和“廉洁自奉,当官为民”的政治主张,让游客在山水之间感受这位东林先贤的高风亮节。 高攀龙纪念馆位于“五可楼”上。入馆迎面即可见“实学、亲民、忧国,学者以天下为任”的高子精神,令人观之振奋。馆内图文并茂、泥塑和实物并存,从“高子生平”、“东林风骨”、“水居情怀”、“清遒诗文”、“天下己任”五方面生动再现了高攀龙磊落的一生。 附银章图:
2010年3月27日(殷国清) 发布时间:2010-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