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一路500弄(丽都大厦)1号楼3008室 | |
邮箱:jgdtz@vip.sohu.com | |
电话:13524907732 021-33661779 | |
传真:021-63310807 | |
工作QQ:642025623 | |
联系人:周学涛 | |
业界动态 | 首页 > 业界动态 | |
【思想前沿】论纪念章是中国当代的民俗钱币 |
来源:中国集币在现
前言
在近几年的收藏热中,中国现代纪念章尤其是大铜章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纪念章因题材丰富、艺术表现空间大、叙述语言多样等优点,不仅成为了众多钱币藏友的宠儿,也吸引了钱币界、文玩界、艺术界的关注与研究。纪念章尤其是中国现代大铜章能在艺术、文玩界声名鹊起是由其内在属性决定的。
中国梦·航天纪念银章
中国现代大铜章发展至今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现代大铜章的产生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而诞生的,工业机器的普及和应用使得造币技术日臻成熟,而作为钱币的伴生兄弟,纪念章也随之而生,大铜章就是其中的典型一类。二是其定义和起源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还没有比较系统和明确的研究和论证,因此,中国现代大铜章还处于一个缓慢的上升阶段;三是其设计和制作却往往是出自名家名厂,可谓是“豪门背景”。一枚小小的铜章,背后却是国家级大师的手笔,还是国家造币厂全程层层质量把控制作,这令许多初涉大铜章领域的玩家甚是目瞪口呆;四是发行量都极为稀少,一般都是几百枚甚至几十枚的发行量,许多品种市场难得一见。因此,就会有个别品种大铜章的价格似乎是涨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段位。“物以稀为贵”的规律在中国现代大铜章领域显得尤其的醒目。五是研究币章的专门机构和专门的铜章发售机构已经越来越成熟,中国现代大铜章已经渐渐进入了学术的视野。中国钱币学会币章艺术专业委员会为中国现代大铜章的各方面研究及其他工作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它是中国大铜章收藏界的首个行业协会组织,同时也是首个国字号的行业研究学会,专门从事币章学术专业领域活动,并接受中国钱币学会、中国金币总公司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现代大铜章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设计、工艺,还是管理、发售,都已经处于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但是,对于大铜章的发生、发展、演变等本原性的问题仍然处于待开垦状态。这对于一个事物而言,则体现为认知的缺失,由此导致的是接受的误解,这对事物本身的长远发展是极为负面的。因此,厘清大铜章的历史以及其属性定位,是非常必要而且是迫切的。
第一章 命名与起源
丙申年生肖邮票大铜章.
命名,是对一种以及各种事物的确定,然后再用一种名称符号加以表示。有了命名,可以廓清事物的边界,可以为事物发展的历史留下清晰的史料。目前,业界关于这类以现代机械制作为主的纪念章的命名与起源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为人所知的叫法有:大铜章、铜章、大银章、银章、金章、麦朵尔、金属章、章牌、勋章、掌中雕塑等等,每一种叫法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但却混乱。本文提出的观点是:无论哪一种章,我们就统称为“纪念章”,所有的称谓和分类都是在这个大类底下,这将在第二章里进行论述。这里我们先来看看业界泰斗对命名的看法。
一 命名是对学术的尊重
中国钱币界泰斗、中国钱币博物馆首任馆长戴志强先生对于章的命名,他的态度是:叫什么?这点上,可以俗成,也可以专业学术,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要对章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戴老的观点可能也是出于对现下各种叫法的无奈,因此,把关注点全部投入到对中国章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层面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观点即是:无论这个章是什么形式流入中国的,是怎么产生的,这都有深深的中国烙印,这就是中国民俗钱币的延续,它就是中国的现代民俗钱币,至于应该怎么称谓,实际上都可以,以材质来分,就是铁章、铜章、银章、金章、陶章,以直径大小来分,可以冠以大或小,这些只要有个归属,就会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但它一定是在中国民俗钱币的分类之下。当然,我们这里想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称谓,因为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对研究对象的一个明确而准确的命名还是很有必要的。
楚韵舟歌端午节银章
中国“熊猫币之父”陈坚先生在《陈坚艺术作品集》中坦言:“大铜章”是我十分喜爱的艺术品种,有人说它起源于中国古代花钱,也有说它是国外“引进”。有人说“大铜章”三个字在词字典里还找不到,在国外叫“章牌”,又有人讲“大铜章”这个名字是我们国内当代圈里人起的,几十年来已叫惯了,很亲切,很通俗,不应再改。我想都行,都对。不去争论那样表面的东西,反正,它是一种较大的纪念铜章。还是多创作一些构思深、创意新、工艺精的精品大铜章,献给今日的收藏家、爱好者。共同为我们中国大铜章艺术,大铜章文化做出贡献。
红酒大铜章
陈坚先生在中国现代贵金属币历史中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钱币大家,他对于章的命名问题,与戴老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理解。戴老的说法更多的是以历史的高度去认识它,而不想拘泥于单一的称谓之局限。陈坚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比较温和,对于后生们的各种叫法,他都表示认同,认为应该更多地去创作作品。
上海造币有限公司正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罗永辉先生,他是钱币设计界的泰斗级人物,更是大铜章界的教父级人物,罗大师对于大铜章命名的问题表现出较多的理智和婉转,但他对于大铜章被命名为“掌中雕塑”则明确表示不能苟同。他认为“每一种金属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大铜章与雕塑这种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却不能混为一谈。此外,他还指出,一个人如果是学美术的、学雕塑的,他是可以设计大铜章,但纪念章艺术是一门严肃的艺术,它有自己特有的专业知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罗永辉大师对于纪念章艺术完整系统艺术别类形成的期望。那么,章的统一准确的命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确实,业界的各种叫法都无可厚非。但从学术的角度讲,研究对象有明确而统一的命名,会更有利于历史资料的整理与考证,更容易形成脉络潮流。这对于学术的方便性和史料的完整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章发展到渐趋成熟的今天,关于章的研究氛围也已经在慢慢形成的情况下,对章这种艺术品有一个明确而准确的命名,这应该是对这一门类艺术品研究的起码尊重。
二 是舶来品?还是本土货?
我们需要一个命名,之后,我们还需要对它有一个本质的认识。这样,它就完整了。
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欲望的高度膨胀等所带来的迷惘,让我们经历过或正经历着一个比较焦灼的“寻根时代”。我们希望能给我们不知道的、或者丢失的,都有一个归拢和命名,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关于生命、关于价值的踏实感。而这些“时代情绪”反映到中国现代大铜章这个艺术领域,便是对一种“来源”的共识和对其“价值”的认同。因此,陈坚先生把这种认同在《初探“大铜章文化”》一文中称之为“寻根大铜章”。
关于纪念章(大铜章)的起源,第一种观点是:它是舶来品,启蒙于西方的章牌艺术。
铸梦大铜章
但这个说法还没有明确而系统的史料证据,因此,存在很大的嫌疑。这个论断的立足点在于:西方章牌艺术比较发达,并且有比较可靠的史料记载,因此,寻找某种艺术上或形式内容上的相通点比较容易。
沈阳造币厂是当今中国印钞造币生产企业之中最具悠久历史的企业。《沈阳造币厂图志》里在讲到沈阳造币厂的历史沿革时指出:1896年初设厂时,所有铸造银元的机器设备都是由天津德国礼和洋行订购,从此,中国机铸币的设备基本都由国外引进。中国的钱币铸造从浇铸转而成为压印工艺。有学者认为,正是引进了国外的造币技术,才引进了国外的章牌艺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技术更新对于艺术形式的影响。
当然,在“是舶来品”这个观点上,戴老的看法获得了业界空前一致的认同。他认为:因为"medal"是英译同声字,这表明了纪念章是从国外传入的本质。但同时,他严肃地指出,尽管它是外来的,但也改变不了它仍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medal",因此它应该是中国民俗钱币的延伸,是我们的。而这也成为了本文的脊梁。
第二种观点是:它是由古代的压胜钱(花钱)演变而来的。
陈坚先生《初探“大铜章文化”》一文中提到,要寻“大铜章”的源,我认为它是中国古代花钱 (厌胜钱) 的延续。从花钱到大铜章,在工艺技术上,由古代浇铸技术发展到机压技术;在设计、雕刻与模具制造上到现在增添了计算机技术。然而这些仅仅是制作技术上的改变和尺寸、造型、材质等形式上的改变。它的源是“古钱”,这是不变的。
另外,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国家钱币工艺大师方茂森则在《现代大铜章工艺琐谈》一文中直接指出,中国现代大铜章是由古代的压胜钱(花钱)演变而来的。
从目前来看,“中国大铜章是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这一论点普遍获得认同。业界专家、文化艺术名人、以及相关行业研究人士,基本认为一个国家的艺术形式应该是植根于本土的。国外的艺术形式仅仅只能基于国土艺术以借鉴。因此,一种艺术看起来是异域的,其实其本质仍然是本土的。中国大铜章艺术也不例外。
第二章 纪念章归属于中国民俗钱币
从关于章的起源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纪念章(大铜章)是舶来品,但舶来的是一种由技术带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简言之,纪念章(大铜章)的艺术形式是外来的,而其本源却是牢牢地植根于中国。因此,现代艺术界的寻根也好,还是文学的寻根也罢,其实都是在说明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艺术形式,可以用外国的技术来参与我们的成果的制造,但其本质的灵魂的东西却一定是中国的。这就是民族性。
一 我们把它定义为纪念章
鉴于目前对命名的困扰,本文经过深入思考和查找各种资料,提出“纪念章”概念。把纪念章设为一个大类,它可以包括大铜章、银章、金章、陶瓷章等等关于章的分类。同时,鉴于业界总体对于章的源于中国花钱观点的认同,我们把纪念章归属于中国民俗钱币这个大类,纪念章是中国当代的民俗钱币。
从上图关系结构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纪念章”这个命名是一个具备包容性的命名。这个大类的确立,可以让后面所有的分类章有一个统一的归属。毕竟这些章的区别仅在于材质、规格等一些外在形式因素。它们作为同类艺术品的属性是一致的。此外,“纪念章”这个大类的确立,也非常便于学术研究的需要。因此,对于现在最普遍的大铜章艺术,我们可以清晰地说明:它是纪念章之一种。假设这样的归属成立,那么以后所有的命名都将是顺理成章的,大铜章是俗成的称谓,笔者也是非常喜欢和认同,它简洁而清晰,朗朗上口,收藏者一目了然,有何不可?它是纪念章中的一个分类,特指规格较大,一般在直径45毫米以上的材质为铜的章,这样也解决了它在纪念章中的身份,省得以后大家都不敢称谓其为大铜章,好像如果称其为大铜章就显得不专业,没文化,实际上它就是一个清晰的类别。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四月份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钱币学会币章艺术委员会的委员会议,这个论点也得到了中国钱币学会币章专业艺术委员会大部分委员的认可,这在学术界已基本能得到共识。
二 纪念章是中国当代的民俗钱币
花钱是中国古代的民俗钱币,源于汉代,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汉族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正如现代纪念章多数出自国家造币局,与钱币铸造有着同宗同源的工艺与设计,尤其与中国现代硬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纪念章与花钱在历史地位、功能等方面的高度相似,正是架构目前业界“源于本土”观点的佐证之一。这也符合历史流变的特征。
中国戏曲文化系列——昆曲大银章
(一) 花钱是纪念章的鼻祖,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命名。
纪念章是金属铸币家族的一个分支,这已经是共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在西汉出现的用以辟邪的压胜钱(又称花钱),实际上不是货币,因为它不参与流通,但它早已经是中国货币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货币史。如今很多花钱的价格已经非常的昂贵,其收藏价值极高。
而中国现代纪念章与货币更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中国钱币博物馆首任馆长戴志强先生说:“纪念章和货币在文化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特别是由造币厂设计生产的纪念章,与货币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们拥有着共同的设计师、共同的雕刻家,甚至是一样的操作技术,大致相仿的工艺流程,所以造币厂设计生产的纪念章和同时代的金属货币是诞生于同一母体的,他们之间的手足之情、血缘之亲不言而喻。”
从花钱和纪念章与货币的关系层面看,花钱应该就是我们今天纪念章的鼻祖。两者的区别在于,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有着不同的称谓。
(二) 从功用上看,花钱和纪念章都有其现实的或艺术的功用。
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要铸钱,这种“钱”,其实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其中“吉语钱”是比较普遍的一类花钱。主要以“长命富贵”、“福德长寿”、“加官进禄”、 “天下太平”等吉语为内容,这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说到底,花钱寄予了人们当时普遍的理想、祝愿,也是当时某些习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同时,“钱”上的文字与图像,都有着不同的设计与表现方式,因此,花钱一样有着艺术的观照。这些与中国现代纪念章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契合的。中国现代纪念章艺术或是反映某个重大事件,或是展现某一文化特色,或是纪念某一个人等等,其艺术形式之中包含了一种意义的传播。因此,中国现代大铜章与花钱一样,都承载着某种现实的或艺术的功用,都是时代生活某些侧面的反映。
第三章 需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纪念章”概念
中国现代纪念章已经越来越进入大众视野,它的美已经收获了不少的赞叹,它将在未来走得更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戴志强先生提出看中国民俗钱币,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要拘泥于一段历史和一个时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研究的,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所以我们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理解,去分析,戴志强先生同时提出要把纪念章作为钱币学的主要内容来加以研究,这是对纪念章学术地位的认可;专业的币章委员会的成立,是纪念章研究与发展的强大靠山;越来越多的名家参与设计与制作,是对纪念章艺术的认同;专业权威发行单位的增多,是对纪念章市场空间与市场前景的看好。
今天,我们提出“纪念章”的概念,是希望给这门艺术以充分平坦的发展环境。首先,我们不再需要为怎么称呼它犯难;其次,我们找到了它的根,也就找到了它继续往前走的动力源泉;第三,我们予以这个概念以发展的姿态。从花钱到纪念章,中间经历了怎样细腻而不为人知的嬗变,我们很难考证。但是,我们看到了概念、形式等的变化。因此,到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他们之间的传承。今天,之所以我们称它为“纪念章”,是因为它是一个可以有无数分支的大类称呼。随着时间的流逝,五十年或者一百年,我们看到的是“纪念章”多了许多的小分支,但它们仍都属于纪念章。
另外,把纪念章归为中国当代的民俗钱币,这不仅是对纪念章历史地位的确立,同时也是纪念章早已成为中国造币技术试验田重要作用的深切肯定。(作者:王斌)
发布时间:2016-05-27 |